咨詢電話:0531-83188567
發布時間:2019-10-28 08:38:18
少數民族女性文化的年齡差異,服飾不僅起到區分不同性別身份的作用,還有年齡大小的標志的作用,各民族不同年齡段的服飾在各民族社會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,特別是成年與婚否的標志,在各民族社會中都有約定俗成的,大家都須遵守。這種特點往往表現在兒童期、少年期,青年、中年和老年間的差異。各少數民族在不同的年齡段均有不同的服飾
白族兒童出世后都穿狗皮衣,男女不分,帽子則有區別,男孩為獅子帽,虎頭帽,女孩為鳳尾帽,魚尾帽。少年時期,女孩包頭為白底繡花,青年時期的女孩包頭上纏著大辮子,表示未婚。一旦結婚,辮子就改成發髻,扎在后腦上或包在包頭里面。
到中年包頭不能用白底,只能用扎染布,有的地方一旦結婚,包頭就改成深色,而且從顏色來看,成年后只能用深色,不能用大紅大綠,各個年齡段有明顯的標志。
白族
阿昌族區分不同年齡的服飾則以戶撒、梁河兩地最具特色,戶撒男子多穿深色對襟上衣,肥管長褲。老年男子常戴一種有纓須的卷邊帽,婦女上穿藍、黑色的對襟短衣,下著長褲,褲腳鑲拼紅、藍、黑色三色布條。扎腰裙,打紅、藍、黑布拼鑲而成的綁腿。
少女發辮盤頭,上插銀花和鮮花等事務,已婚婦女纏黑色大包頭,愛在胸前佩掛銀鏈等各種飾物,與黑色上衣形成強烈的對比。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服飾,在阿昌族社會是有嚴格區分的。
洱源鳳羽白族女孩的鳳尾帽,既是未出嫁姑娘的符號標志,又是少女純潔漂亮、聰明能干的象征。而在昆明滇池附近彝族姑娘的雞冠帽,從佩戴的方式不同,表達出不同的信息。還沒有成年的少女正戴、正在談戀愛的少女歪戴,已經許配定下意中人的少女要前后倒戴,以不同的方式傳達已婚還是未婚。
又如哈尼族女性,頭上后部佩戴一種稱之為“歐丘丘”的裝飾,表明她已經17歲了,可以談婚論嫁,如果她有鬢角,說明她已經18歲了可以出嫁,假如她在“歐丘丘”包一塊黑布,則表示她已經有意中人了。
哈尼族
普米族女孩是否婚配,可以從其頭飾上加以辨別。通常未婚姑娘一般用雙層刺花的藍色布包頭,外掛一根紅毛線;而已婚姑娘則要用三四米長,寬六十多厘米的黑布包頭,包頭的直徑越大、越圓就越漂亮。
普米族
毛南族的老、中、青、少幼各個年齡層次上的服裝差異十分明顯,他們把青年服裝稱作“骨勒作”,兒童服裝稱作“骨勒節”,老年服裝稱作“骨海老”。一般男女小孩均穿開襠褲,有名望的長者穿騎馬褲。
達斡爾族少女的發飾也有明顯的年齡段區分,一般十二三歲的姑娘開始梳齊耳短發,留齊眉的劉海,不修鬢角,結婚后需將鬢角修剪成四方形,并用線將鬢角的汗毛絞紋干凈,頭發向后梳。30歲以后,將向后梳的頭發向上挽起,用發卡夾在枕骨上,40歲以后,頭上要盤發髻。
達斡爾族
用服飾來約束人們和展示不同年齡時限內人們的不同標志,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符號系統,有的服飾不僅起到指示和約束的作用,還有特定的象征意義。少數民族的成年禮均有特定的儀式,更換服飾是其中重要的環節
納西族永寧摩梭人成年禮儀式是通過換裙換褲來進行的,也有年齡在服飾上的區別,通常13歲之前男女穿長衫而不能穿短褲,年滿13歲,當年的大年初一要舉行穿褲換裙禮,屆時全家人圍坐在火塘四周,火塘內的火燒得很旺,照得滿屋通亮。鍋莊菩薩前擺上糖果、點心之類的祭品,祈求孩子健康成長。
摩梭人
行禮的男孩或女孩,站在屋內的男柱或女柱下面,腳踩一塊豬膘肉和一袋糧食,有的地區男孩還要手持一根木矛,矛頭栓一布旗,懸掛一把終生佩戴的長刀,木矛下拴兩根皮帶呈半圓形,由男孩拉著皮帶,象征可以使用武器,成年后英勇善戰,能參加軍事活動。女孩子手持紡輪梭子等紡織工具,意為可以參加紡紗織布,操持家務了。
禮畢,男孩由舅舅,女孩由母親給她脫去舊衣,換上新衣并穿上褲、裙。有的是請子女多、福相好的代勞,參加儀式者說一些吉祥話和祝賀詞,事畢孩子向舅舅、母親及長輩叩頭,參加者給孩子贈送一些禮品。
在瑤族和涼山彝族也是按年齡區分服裝,瑤族大多是通過“度戎”儀式才能完成男孩和女孩的成年禮,經過“度戎”成年禮后便可以更換服飾。而換裙則是大小涼山彝族女孩成年禮的標志,彝族換裙稱為“撒拉伙”,也就是說脫去童年的裙子,換上成年的裙子。
彝族
換裙前,女孩梳單辮,穿耳線,著紅白兩色二結群,裙上鑲有一粗一細兩條黑暗邊。換裙后發型由原來的單辮梳成雙辮,帶上哈帕,換上三節或四節彩裙,換裙后少女可以進行社交活動。從頭飾上區分女性是否結婚,生育,在各少數民族中十分普遍
藏族未婚女子與已婚婦女發式有明顯區別,在牧區少女不梳細辮,多為三股結扎成大辮,或獨辮盤于頭上。已婚者方梳細辮,細辮子又細又多,多達百余根。在農村,未婚女子梳獨辮,已婚者梳雙辮子,辮尾用紅繩相系,有的地方已婚女子把辮子扎于腰帶中,有的地方則盤于頭上。
藏族
羌族一些地區未婚少女頭帕飾花,帶桃形耳環,掛花圍腰;已婚婦女頭搭青布折疊帕。發辮纏繞作髻,上插銀針,拴青、藍包圍腰,并用白、紅、綠三色纏“人”字形裹腿。
納西族婦女以長發為貴,戴牦牛假發,但必須是找到“阿注”后才能佩戴,否則會被人恥笑,尤其是小姑娘不能有此頭飾。
傈傈族未婚婦女與已婚婦女的頭飾也不同,已婚婦女戴大耳環,長可垂肩,留長發,梳辮子,頭上以珊瑚、料珠為飾。未婚姑娘頭戴用羊皮織帶所編的斗帽,兩條發辮系于入斗帽下,兩耳各穿一孔,婚嫁時才配耳環。
傈傈族
木里壯族,未婚姑娘留長發,梳長辮,垂于腦后,包青布帕。身著右開襟短衫,素色布腰帶,下穿鮮艷褶裙;已婚婦女將長辮梳成發髻垂于腦后,裙子改為青布褶裙。涼山彝族未育婦女戴帕,生育以后換帕或纏頭帕,皆為黑色。
婚否、育否的標準,至今仍如此鮮明的表現在婦女的服飾上,這不僅是人類社會婚育文化在服飾上的反映,而且,也是女性文化在服飾中的具體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