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詢電話:0531-83188567
發布時間:2023-08-16 11:53:49
互聯網讓生活更美好,這是我們的期許。現實中還有不少事讓我們看到“互聯網的意義”,比如,今年2月,湖北宜昌一小伙發短視頻求解菌菇種植難題,相關視頻曝光量上億次,當地農科院專家看到后,第二天便上門免費指導;在新冠疫情期間、去年鄭州暴雨災害及今年京津冀洪災等事件中,“在線共享求助文檔”發揮了信息技術優勢,提升了物資匹配質效……正如有網友所言,讓互聯網這種工具和技術的正向價值不斷放大和傳遞,讓善意持續涌動、一路生花,“互聯網的意義在此刻顯得格外清晰”。
與此同時,我們也看到不少問題,網絡輿論場戾氣重、泛娛樂化等現象屢遭詬病,不僅耗費公共資源,而且帶來侵害信息安全、人身安全等后果。這種失衡引發越來越多人去思考:我們該如何締造和諧的網絡社區?如何讓技術發揮乘數效應為人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體驗?
這幾天,山西太原一女孩因拒買47元水果撈被攤主罵“小三”的新聞沖上熱搜,事發時女孩父親與攤主一方發生沖突,警方調查后認為雙方行為均已構成違法,對相關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。此事不僅在網上引發了熱議,線上的怒火還蔓延到了線下,有人到涉事攤點謾罵、涂鴉,當事人不敢做生意,周邊攤販的生計也受到影響。
類似經互聯網發酵的事件,往往會產生網民圍攻當事人、過度關注受害者、網民間意見撕裂等網絡秩序失控的多種結果。自說自話、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、缺乏包容與共識,往往是類似社會熱點事件的情緒基調。如何突破“共識困境”,用包容和文明來維護網絡社區生活秩序,就顯得十分迫切。《消失的圖書館》中有這樣一句話:“當文明受損時,被喚起的一定是文明本身。”這也回答了我們為什么要從些許小事中尋找“互聯網的意義”。
現實中,諸如“男子要女孩微信被拒后對其爸爸動手,警方稱視頻系杜撰”“760元可推動一次網暴”等事件,不僅消耗著公眾的注意力資源,也加劇著人們對互聯網技術和相關平臺的誤解與失望。
“互聯網的意義”究竟何在?這值得我們反思。對個人而言,當個人生活中的事件在網上成為熱點,可能會讓生活向好,也可能導致“社會性死亡”。互聯網上的“陰晴雨雪”,影響著每個身處其中的人。如何在熱議中化解分歧、在交鋒中凝聚共識,不僅關系到網絡空間建設的效果,也關乎一個善用網絡、寬容理性的社會公共空間的構建。
劃過屏幕、輕點鍵盤……在網絡世界中,你我既是參與者,也是締造者。讓善意涌動、讓文明傳遞,互聯網才更有意義。
大眾科技集團 24小時服務熱線:0531-83188567 13356686817 官網:m.xnxgyy.cn